魏征虽然是被赶鸭子上架,当上了这个史无前例的“总编修”,但他骨子里的执拗和认真劲儿一上来,便将此事当成了平生永不录用,其姓名还将被列入报馆黑名单,通报其所在的州县官府及乡里。
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效果是惊人的。
原本乌烟瘴气的长安舆论场,迅速为之一清。
那些只会骂街和扣帽子的“喷子”们,瞬间没了市场。而那些真正有学问、有思想的学者,则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
《大唐邸报》之“论衡”版一经问世,便迅速取代了之前所有的公告栏,成为长安城里唯一的,也是最权威的公共言论平台。
并列刊登,还在卷首写下了一段按语:“以史为鉴,可知兴替。论史之要,在于求真,而非泄愤。望我朝学子,皆能平心静气,以理服人。”
短短数言,掷地有声,为整场大辩论定下了基调。
一时间,拥有一份《大唐邸报》,成了长安城里最有面子的事。学子们以文章能登上“论衡”为毕生荣耀,官员们则通过“朝闻”版作为“论据”。
那篇文章,是兵部几名官员之间的一场学术探讨,讨论的是大唐究竟应该“重陆防”还是“陆海并重”,其中一方为了论证己方观点,详细分析了当前大唐水师的规模、船只的优劣,以及布防的薄弱环节。
本来这只是内部的学术讨论,可被《大唐邸报》一刊登,就等于昭告天下了!
李世民拿着那份国书,手都在抖。
这还没完。
紧接着,兵部尚书李靖也面色凝重地送来了一份密报。密报来自北方边境,说最近抓获了一名东突厥的探子。从探子身上,搜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。报告的内容,不是军情,而是对大唐关中地区过去三个月粮食价格、布匹产量、铁器销售等一系列民生数据的分析,并以此为基础,精确推算出了大唐今年秋季可动员的军力和后勤补给能力。
而这些数据的来源,竟然大部分都出自《大唐邸报》!
有的来自户部官员为了说明新税法而发表的文章,有的来自农部官员探讨新作物种植的报告,还有的,甚至来自几个商贾之间关于物价的辩论。
这些看似零散的信息,被有心人收集、整理、分析之后,就成了一份价值连城的战略情报!
李世民坐在甘露殿,看着面前的国书和密报,遍体生寒。
他引以为傲的,认为可以“开民智、清吏治、扬国威”的《大唐邸报》,竟然成了一个对全世界开放的,关于大唐帝国最全面的情报数据库!
那些外国使臣、胡商、探子,每天只需要花几文钱,就能在长安的茶馆里,听到大唐最机密的国策辩论,最详尽的经济数据。
这哪里是“邸报”?这分明是“递报”!把大唐的底裤,一层一层递给外人看!
“传太子!”
李世民的声音,冰冷得如同数九寒冬。
正在鱼塘边享受“退休生活”的李承乾,被火速“请”进了甘露殿。
他一进门,就感觉气氛不对。李世民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李靖、长孙无忌……朝堂上最核心的几位大佬全都在,而且一个个面沉似水,眼神复杂地看着他。
“父皇,诸位大人,这是……”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,有种不祥的预感。
李世民没有说话,只是将桌上的新罗国书和北方密报,推到了他的面前。
李承乾疑惑地拿起,一目十行地看完。
他的脸色,瞬间变得和那些冰镇葡萄一样,青一阵,白一阵。
完了。
玩脱了。
他只想着内部制衡,甩锅摸鱼,却完全忽略了外部风险。他用现代的“信息公开”理念,去处理一个还处于封建时代的地缘政治问题,结果就是把自家院子变成了不设防的公共厕所,谁都能进来拉一泡,顺便还能看看你家有几口锅,存了多少米。
“承乾我儿。”李世民终于开口了,声音里听不出喜怒,却带着一股巨大的压迫感,“你开创的这个邸报,让天下人都看到了我大唐的强大与自信,这很好。”
他话锋一转,拿起一份《大唐邸报》,重重地摔在桌上。
“但它也让我大唐,在四方宵小面前,变得赤身裸体,再无秘密可言!”
“你为大唐打开了一扇看清自己的窗户,却也为豺狼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我等虚实的大门。”
李世民站起身,一步一步走到李承乾面前,双目如电,直刺他的内心。
“现在,你来告诉为父。”
“这扇门,你要如何关上?”
“又要如何,在关上门的同时,不让我们自己,也变成睁眼的瞎子?”
李承乾呆呆地看着那份报纸,上面“论衡”两个大字,此刻显得无比讽刺。
他感觉自己不是太子,而是那个在海边用沙子堆城堡的孩子。他堆得很高,很漂亮,引来了所有人的赞叹,然后一个大浪拍过来,所有的一切,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。
而他,必须在下一个浪头打来之前,想出办法。
他的咸鱼塘……好像要被这滔天的巨浪,彻底淹没了。